鲁班,春秋末期鲁国(今曲阜)人,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前444)之后。复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因他是鲁国人,“般”和“班”通假,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鲁班。他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师,被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工匠世家 能工巧匠
奴隶社会有一条规定,叫做“工之子恒为工”,也就是说手工业奴隶的子孙永远是手工业奴隶,不得改行。手工业者像牲畜一样被控制在奴隶主贵族手中,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有什么生产积极性。鲁班生活的时期,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当时,城邑建筑和水利工程都有了相当的规模,铁器已经逐步推广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此起彼伏,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旧势力、旧制度日益瓦解。奴隶主把持的官府手工业被冲破了,不少世代为奴的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开始出现。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开化较早。随着势力的扩张,春秋战国时,鲁国已是东方的经济强国。鲁国是当时分封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周礼尽在鲁矣”。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工艺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前途,并要求出现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物。
鲁班出身于工匠世家,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从小就喜欢机械制造、手工工艺、土木建筑等古代工匠所从事的活动。小时候,他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在劳动中,他虚心向家人和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悉心观察他们在各项劳动中高超的操作技巧。长期的生产实践,加上个人的不懈努力,鲁班逐渐掌握了古代工匠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能工巧匠。
智慧非凡 土木“祖师”
鲁班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木工、石工、泥瓦匠、建筑师等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纪念。
一、木工器具。
在长期的木工实践中,鲁班发现了许多能够进行改进的技术问题。例如在刨发明以前,要想使木板平滑,使用的大都是刀斧之类的工具,效率极其低下,且达不到平整如镜的目的。通过实践,鲁班发现利用较薄的斧头刮制木材比较省力,效果也好。于是,他仿照斧头的样子,造出一个薄片似的斧头。由于不容易握牢,鲁班便把这薄片镶入一块长方形的木料中,然后再按上一块横木,以便用双手推握时能够用上力。这样,刨子便产生了。传说,鲁班在使用刨子刨木料时,必须有人在前面顶住木料,这项工作通常由他的妻子来做。后来鲁班制作了一个木橛子,固定在推刨子的木板头上,以代替人。后人为纪念鲁班的妻子对鲁班的帮助,称这个小木橛子为“班妻”。
鲁班在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经过改进,鲁班做成一把“L”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非常方便。后人把它称作鲁班尺,也就是今天木工使用的曲尺。其他如钻、铲、凿等木工工具,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千百年来,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鲁班发明锯的故事。据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造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所以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去砍伐树木。徒弟们用当时最先进的工具斧头来砍伐树木。虽然他们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干,累得筋疲力尽,却砍不了多少树木,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眼看着工期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他决定亲自上山去察看树木的砍伐情况。上山的途中,他无意间抓了一把野草,却把手给划破了。鲁班感到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呢?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鲁班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几下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干就被划出一道深痕,鲁班非常高兴。但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也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用不了多久,小锯齿有的就断了,有的变钝了,就需要更换竹片。这样不仅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而且耗费的竹片太多。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毛竹高的材料来代替它,鲁班想到了铁。于是他立即下山,请铁匠帮助锻造一个带有许多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又来到山上。他和徒弟各自拉住铁片的一端,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据《事物绀珠》记载,鲁班创制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墨斗的主要结构为一个缠绕墨线的线轮和浸有墨汁的墨盒。鲁班发明墨斗,据说是从他母亲裁衣服用的粉袋中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用木盒代替粉袋,用墨汁代替石粉。最初鲁班在使用墨斗的时候,都是他的母亲帮忙拉住墨线的一端,自己拉住另一端,以便弹墨放线,操作起来很不方便。鲁班心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简便的办法,使放墨线的时候一个人就足够?经过不断探索、反复试验,鲁班设计出了一个小弯钩,拴在墨线的一端,这样放线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小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以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只需一个人就行了。后来木工就把这个小弯钩称为“班母”,以纪念鲁班的母亲对他的帮助。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鲁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木工器具进行改进,是完全可能的。鲁班改进的这些木工工具,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鲁班的这种功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二、农用器具。
据《世本》、《物原》和《说文》等书记载,鲁班发明了粮食加工机械石磨。
相传在六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以此来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
鲁班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先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上凿出许多浅槽,然后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用畜力等作为动力。石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机械器具。
在机械方面,鲁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被称为“机械之圣”。例如《礼记•檀弓下》就记载了鲁班发明机封的事情。鲁班生活的那个时代,下葬的棺木是由人力抬着,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地倒退着进入墓穴的,十分费力。有一次,鲁公室家臣季康子的母亲死了,当时鲁班还很年轻,但已发明了下葬用的机封,于是建议季康子采用这种方法。季康子接受了鲁班的建议,可有一个叫公肩假的人出来反对,指责鲁班是“以人之母尝巧”,意思是说把别人的母亲作为机巧的试验品。机封是一种代替人力将棺椁放到坑中去的工程机械。虽然目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形状构造,但在轱辘等利用力学原理的工具已经广泛使用的时代,制造出一种简易的起重器械,应当是可能的。
据说,鲁班还发明了锁。早在周穆王时,为了看守门户,人们便仿照不眨眼的鱼做成“锁”的样子挂在门上,以象征专心看守门户。但那时锁的构造非常简单,守护门户必须有人力辅助。鲁班于是仿照蠡的形状(因为蠡合上之后则丝毫看不出一些痕迹,且自动的分开并不费力),把机关装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鲁班在交通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两次著名的实验:其一是飞鹊,后人也称为飞鸢、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不仅鲁班自己认为这是一件高水平的作品,就是后人也津津乐道。《论衡》、《列子》、《淮南子》、《韩非子》、《文选》、《初学记》、《太平御览》等都曾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这种用竹木制成的飞行器,应当说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最早试验之一。它的形制虽已无从考察,但说它是后世滑翔机的雏形,大概并不为过。
其二是木车马。《论衡•儒增》篇提到:“犹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鲁班创制的木车马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车了。当然,这个记载也有失实之处,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所指出的:“机关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关于这种木制机动车的形制和动力原理,人们已无从考察。后世不少的能工巧匠,都受到木车马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受鲁班木马车、木马人的启示做成了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集》中,人们可以多次看到诸葛亮对鲁班的尊崇。据《墨子•公输》、《墨子•鲁问》和《鲁班经》记述,鲁班到了晚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制造家了。他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在南方,楚越正进行激烈的争霸战争。楚、越两国,一个处在长江中游,一个位于长江下游。楚国顺流前进很容易,逆流撤退却很难;越国正好相反。越国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屡败楚国。于是楚国国君楚惠王专门把鲁班请来,请他帮助楚国改进军事装备,以增强争霸的实力。于是,鲁班在军事装备方面又做出了两项发明:钩拒和云梯。“钩拒”是一种舟战武器。要想退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钩住,那么它就无法后退;想要前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那么它就无法前进。楚国的水军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后,在水战中大大掌握了主动权。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鲁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木工器具进行改进,是完全可能的。鲁班改进的这些木工工具,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鲁班的这种功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二、农用器具。
据《世本》、《物原》和《说文》等书记载,鲁班发明了粮食加工机械石磨。
相传在六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以此来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
鲁班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先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上凿出许多浅槽,然后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用畜力等作为动力。石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机械器具。
在机械方面,鲁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被称为“机械之圣”。例如《礼记•檀弓下》就记载了鲁班发明机封的事情。鲁班生活的那个时代,下葬的棺木是由人力抬着,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地倒退着进入墓穴的,十分费力。有一次,鲁公室家臣季康子的母亲死了,当时鲁班还很年轻,但已发明了下葬用的机封,于是建议季康子采用这种方法。季康子接受了鲁班的建议,可有一个叫公肩假的人出来反对,指责鲁班是“以人之母尝巧”,意思是说把别人的母亲作为机巧的试验品。机封是一种代替人力将棺椁放到坑中去的工程机械。虽然目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形状构造,但在轱辘等利用力学原理的工具已经广泛使用的时代,制造出一种简易的起重器械,应当是可能的。
据说,鲁班还发明了锁。早在周穆王时,为了看守门户,人们便仿照不眨眼的鱼做成“锁”的样子挂在门上,以象征专心看守门户。但那时锁的构造非常简单,守护门户必须有人力辅助。鲁班于是仿照蠡的形状(因为蠡合上之后则丝毫看不出一些痕迹,且自动的分开并不费力),把机关装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鲁班在交通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两次著名的实验:其一是飞鹊,后人也称为飞鸢、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不仅鲁班自己认为这是一件高水平的作品,就是后人也津津乐道。《论衡》、《列子》、《淮南子》、《韩非子》、《文选》、《初学记》、《太平御览》等都曾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这种用竹木制成的飞行器,应当说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最早试验之一。它的形制虽已无从考察,但说它是后世滑翔机的雏形,大概并不为过。
其二是木车马。《论衡•儒增》篇提到:“犹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鲁班创制的木车马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车了。当然,这个记载也有失实之处,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所指出的:“机关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关于这种木制机动车的形制和动力原理,人们已无从考察。后世不少的能工巧匠,都受到木车马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受鲁班木马车、木马人的启示做成了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集》中,人们可以多次看到诸葛亮对鲁班的尊崇。据《墨子•公输》、《墨子•鲁问》和《鲁班经》记述,鲁班到了晚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制造家了。他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在南方,楚越正进行激烈的争霸战争。楚、越两国,一个处在长江中游,一个位于长江下游。楚国顺流前进很容易,逆流撤退却很难;越国正好相反。越国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屡败楚国。于是楚国国君楚惠王专门把鲁班请来,请他帮助楚国改进军事装备,以增强争霸的实力。于是,鲁班在军事装备方面又做出了两项发明:钩拒和云梯。“钩拒”是一种舟战武器。要想退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钩住,那么它就无法后退;想要前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那么它就无法前进。楚国的水军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后,在水战中大大掌握了主动权。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鲁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木工器具进行改进,是完全可能的。鲁班改进的这些木工工具,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鲁班的这种功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二、农用器具。
据《世本》、《物原》和《说文》等书记载,鲁班发明了粮食加工机械石磨。
相传在六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以此来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
鲁班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先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上凿出许多浅槽,然后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用畜力等作为动力。石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机械器具。
在机械方面,鲁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被称为“机械之圣”。例如《礼记•檀弓下》就记载了鲁班发明机封的事情。鲁班生活的那个时代,下葬的棺木是由人力抬着,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地倒退着进入墓穴的,十分费力。有一次,鲁公室家臣季康子的母亲死了,当时鲁班还很年轻,但已发明了下葬用的机封,于是建议季康子采用这种方法。季康子接受了鲁班的建议,可有一个叫公肩假的人出来反对,指责鲁班是“以人之母尝巧”,意思是说把别人的母亲作为机巧的试验品。机封是一种代替人力将棺椁放到坑中去的工程机械。虽然目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形状构造,但在轱辘等利用力学原理的工具已经广泛使用的时代,制造出一种简易的起重器械,应当是可能的。
据说,鲁班还发明了锁。早在周穆王时,为了看守门户,人们便仿照不眨眼的鱼做成“锁”的样子挂在门上,以象征专心看守门户。但那时锁的构造非常简单,守护门户必须有人力辅助。鲁班于是仿照蠡的形状(因为蠡合上之后则丝毫看不出一些痕迹,且自动的分开并不费力),把机关装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鲁班在交通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两次著名的实验:其一是飞鹊,后人也称为飞鸢、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不仅鲁班自己认为这是一件高水平的作品,就是后人也津津乐道。《论衡》、《列子》、《淮南子》、《韩非子》、《文选》、《初学记》、《太平御览》等都曾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这种用竹木制成的飞行器,应当说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最早试验之一。它的形制虽已无从考察,但说它是后世滑翔机的雏形,大概并不为过。
其二是木车马。《论衡•儒增》篇提到:“犹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鲁班创制的木车马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车了。当然,这个记载也有失实之处,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所指出的:“机关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关于这种木制机动车的形制和动力原理,人们已无从考察。后世不少的能工巧匠,都受到木车马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受鲁班木马车、木马人的启示做成了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集》中,人们可以多次看到诸葛亮对鲁班的尊崇。据《墨子•公输》、《墨子•鲁问》和《鲁班经》记述,鲁班到了晚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制造家了。他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在南方,楚越正进行激烈的争霸战争。楚、越两国,一个处在长江中游,一个位于长江下游。楚国顺流前进很容易,逆流撤退却很难;越国正好相反。越国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屡败楚国。于是楚国国君楚惠王专门把鲁班请来,请他帮助楚国改进军事装备,以增强争霸的实力。于是,鲁班在军事装备方面又做出了两项发明:钩拒和云梯。“钩拒”是一种舟战武器。要想退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钩住,那么它就无法后退;想要前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那么它就无法前进。楚国的水军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后,在水战中大大掌握了主动权。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鲁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木工器具进行改进,是完全可能的。鲁班改进的这些木工工具,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鲁班的这种功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二、农用器具。
据《世本》、《物原》和《说文》等书记载,鲁班发明了粮食加工机械石磨。
相传在六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以此来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
鲁班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先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上凿出许多浅槽,然后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用畜力等作为动力。石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机械器具。
在机械方面,鲁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被称为“机械之圣”。例如《礼记•檀弓下》就记载了鲁班发明机封的事情。鲁班生活的那个时代,下葬的棺木是由人力抬着,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地倒退着进入墓穴的,十分费力。有一次,鲁公室家臣季康子的母亲死了,当时鲁班还很年轻,但已发明了下葬用的机封,于是建议季康子采用这种方法。季康子接受了鲁班的建议,可有一个叫公肩假的人出来反对,指责鲁班是“以人之母尝巧”,意思是说把别人的母亲作为机巧的试验品。机封是一种代替人力将棺椁放到坑中去的工程机械。虽然目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形状构造,但在轱辘等利用力学原理的工具已经广泛使用的时代,制造出一种简易的起重器械,应当是可能的。
据说,鲁班还发明了锁。早在周穆王时,为了看守门户,人们便仿照不眨眼的鱼做成“锁”的样子挂在门上,以象征专心看守门户。但那时锁的构造非常简单,守护门户必须有人力辅助。鲁班于是仿照蠡的形状(因为蠡合上之后则丝毫看不出一些痕迹,且自动的分开并不费力),把机关装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鲁班在交通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两次著名的实验:其一是飞鹊,后人也称为飞鸢、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不仅鲁班自己认为这是一件高水平的作品,就是后人也津津乐道。《论衡》、《列子》、《淮南子》、《韩非子》、《文选》、《初学记》、《太平御览》等都曾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这种用竹木制成的飞行器,应当说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最早试验之一。它的形制虽已无从考察,但说它是后世滑翔机的雏形,大概并不为过。
其二是木车马。《论衡•儒增》篇提到:“犹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鲁班创制的木车马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车了。当然,这个记载也有失实之处,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所指出的:“机关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关于这种木制机动车的形制和动力原理,人们已无从考察。后世不少的能工巧匠,都受到木车马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受鲁班木马车、木马人的启示做成了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集》中,人们可以多次看到诸葛亮对鲁班的尊崇。据《墨子•公输》、《墨子•鲁问》和《鲁班经》记述,鲁班到了晚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制造家了。他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在南方,楚越正进行激烈的争霸战争。楚、越两国,一个处在长江中游,一个位于长江下游。楚国顺流前进很容易,逆流撤退却很难;越国正好相反。越国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屡败楚国。于是楚国国君楚惠王专门把鲁班请来,请他帮助楚国改进军事装备,以增强争霸的实力。于是,鲁班在军事装备方面又做出了两项发明:钩拒和云梯。“钩拒”是一种舟战武器。要想退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钩住,那么它就无法后退;想要前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那么它就无法前进。楚国的水军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后,在水战中大大掌握了主动权。
作为一名能工巧匠,鲁班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木工器具进行改进,是完全可能的。鲁班改进的这些木工工具,改变了以前许多工匠全凭手工和经验进行操作的落后局面,使木工技术的很多方面可以凭借比较简单的工具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鲁班的这种功劳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二、农用器具。
据《世本》、《物原》和《说文》等书记载,鲁班发明了粮食加工机械石磨。
相传在六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用石头将谷物压碎或者碾碎,以此来去掉谷物壳皮和破碎豆麦。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杵臼”的碾米工具,这种装置比起直接用石头来碾碎谷物已有很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机械装置来代替手工操作。
鲁班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为此他经常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思考。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发下,经过他的刻苦努力,鲁班终于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实用的磨粉工具:他先在两块比较坚硬、厚实的圆石上凿出许多浅槽,然后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之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这就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石磨。石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它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造成旋转运动,将“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并且可用畜力等作为动力。石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机械器具。
在机械方面,鲁班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被称为“机械之圣”。例如《礼记•檀弓下》就记载了鲁班发明机封的事情。鲁班生活的那个时代,下葬的棺木是由人力抬着,顺着长长的墓道缓缓地倒退着进入墓穴的,十分费力。有一次,鲁公室家臣季康子的母亲死了,当时鲁班还很年轻,但已发明了下葬用的机封,于是建议季康子采用这种方法。季康子接受了鲁班的建议,可有一个叫公肩假的人出来反对,指责鲁班是“以人之母尝巧”,意思是说把别人的母亲作为机巧的试验品。机封是一种代替人力将棺椁放到坑中去的工程机械。虽然目前人们无法知道它的形状构造,但在轱辘等利用力学原理的工具已经广泛使用的时代,制造出一种简易的起重器械,应当是可能的。
据说,鲁班还发明了锁。早在周穆王时,为了看守门户,人们便仿照不眨眼的鱼做成“锁”的样子挂在门上,以象征专心看守门户。但那时锁的构造非常简单,守护门户必须有人力辅助。鲁班于是仿照蠡的形状(因为蠡合上之后则丝毫看不出一些痕迹,且自动的分开并不费力),把机关装在里面,只有借助特制的钥匙才能打开,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除此之外,鲁班在交通器械方面也进行了两次著名的实验:其一是飞鹊,后人也称为飞鸢、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巧。”不仅鲁班自己认为这是一件高水平的作品,就是后人也津津乐道。《论衡》、《列子》、《淮南子》、《韩非子》、《文选》、《初学记》、《太平御览》等都曾引述,可见其影响之大。这种用竹木制成的飞行器,应当说是人类征服空间世界的最早试验之一。它的形制虽已无从考察,但说它是后世滑翔机的雏形,大概并不为过。
其二是木车马。《论衡•儒增》篇提到:“犹世传言曰:‘鲁班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返,遂失其母。”鲁班创制的木车马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动车了。当然,这个记载也有失实之处,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所指出的:“机关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关于这种木制机动车的形制和动力原理,人们已无从考察。后世不少的能工巧匠,都受到木车马的影响,对木车马进行过研究、探讨。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受鲁班木马车、木马人的启示做成了木牛流马。在《诸葛亮集》中,人们可以多次看到诸葛亮对鲁班的尊崇。据《墨子•公输》、《墨子•鲁问》和《鲁班经》记述,鲁班到了晚年,已是远近闻名的发明制造家了。他生活的时代,战争频繁。在南方,楚越正进行激烈的争霸战争。楚、越两国,一个处在长江中游,一个位于长江下游。楚国顺流前进很容易,逆流撤退却很难;越国正好相反。越国利用自己有利的地理位置,屡败楚国。于是楚国国君楚惠王专门把鲁班请来,请他帮助楚国改进军事装备,以增强争霸的实力。于是,鲁班在军事装备方面又做出了两项发明:钩拒和云梯。“钩拒”是一种舟战武器。要想退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钩住,那么它就无法后退;想要前进的船,就用“钩拒”将它顶住,那么它就无法前进。楚国的水军拥有这种新式武器后,在水战中大大掌握了主动权。
云梯是一种攻城武器。在鲁班以前,攻城器械有“钩授”,大概是一种顶端装有利钩的长竿。攻城时,士卒手执长竿冲到城下,然后用钩授钩搭在城墙上,再攀援上去。还有“临冲”,大概是一种安装在特殊车架上的巨石(或前端嵌石的大木头)。作战时,士兵们将“临冲”推至城下,然后用巨石或巨木冲撞城墙或城门,使其塌陷或破裂。还有“楼车”或“巢车”,大概是一种装有车轮的高木车,车顶有鸟巢似的小楼,将士可以在小楼上指挥或射箭。这些攻城器械,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遇到敌人城高、墙厚、池深、壕阔,这些武器的攻击力就会大大减弱。聪明的鲁班,把钩授、楼车等攻城器械的长处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攻城武器云梯。这种攻城武器,既可以自由升降,又有梯阶、钩具,攻城的士兵可以援梯攀阶而上,越过深壑、高墙攻入城内。云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军队攻城破池的能力。
四、建筑艺术。
除了发明创造以外,鲁班也参与了许多土木工程的建造。他“因人之材木,以钩宫室台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桥梁部汇考》之四写到:“飞虹桥在襄陵县西南三十里义店村,众木攒成不见斧痕,俗呼鲁班桥。”根据《物原•宝原》、《事物纪原》、《风俗通义》等记载,鲁班根据水螺的启示发明了辅首。辅首是中国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古代常做成蠡形、螺形、龟蛇形等,其首衔环,便于起闭门窗。同时,辅首也是一种装饰品。把这两种功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正是出于鲁班的巧思。叩环有声,表明有人在敲门。辅首虽然是一种门饰形式,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雕刻方面,《列子•新论•知人》中记载了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传说有一次,鲁班雕刻一只凤凰,当他还没有雕成时,就有人讥笑道:你刻的凤凰一点都不像,脑袋不像脑袋,身体不像身体。鲁班听了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灰心,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他人的讽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凤凰刻成。鲁班刻出的凤凰栩栩如生,非常逼真,赢得了众人的赞誉,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也不得不佩服鲁班高超的技艺和刻苦精神。《述异记》中还有“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的记载,说鲁班曾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这是中国目前关于石刻地图的最早记载。
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玉屑》记载,伞就是由她发明的。她看到鲁班和很多工匠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子,经常是风吹、雨淋、日晒,没有什么东西遮挡,很是辛苦。于是决心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了一把伞。伞后来不但被广大劳动人民广泛使用,而且也成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同时,伞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进步,伞的用途越来越广,式样也越来越多。
鲁班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硕果和不断提高、忘我劳动的丰厚回报。后人往往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薪尽火传 科技之父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工匠一直把鲁班奉为祖师,至今人们还用“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同时表达了对他的热爱和敬仰。鲁班这个来自人民群众之中的普通工匠,是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工匠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之父。鲁班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社会影响力巨大的、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人物。他如孔子、孙子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在影响着后人。
鲁班的发明,涉及建筑、木工、工艺、机械、军事科学等行业。鲁班不仅仅是现在人们称道的工匠等的“始祖”,而且在国内众多介绍中国科学家的书籍中,鲁班均列首位。可以说,鲁班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众多发明中,至今人们仍在使用的有曲尺、墨斗、锯、沙盘、磨盘等。
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正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上流社会视能工巧匠为“贱流”,贬斥他们的发明创造为“奇技奇器以疑众”,甚至力图“杀”之,鲁班当然也应该是在被杀之列。虽然鲁班自己没有给后人留下文字性的东西,虽然他的弟子也没能用文字记载下鲁班的业绩,虽然对他的传颂只能靠别人对其发明物的认可,但薪尽火传,鲁班靠着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当之无愧地应成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之父。
参考文献:
1.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卢南乔:《古代杰出的民间工艺家———鲁公输班》,《文史哲》1958年第12期。
3.杜舒:《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建筑学报》197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