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中国港城-烟台


烟台市

一、烟台概况

 

历史沿革

 

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烟台设奇山守御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芝罘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地区,1983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自然地理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山海相拥,风光旖旎,四季分明,景色秀美。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山地占总面积的36.6%,丘陵占39.7%,平原占20.8%,洼地占2.9%。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脉主要有大泽山、艾山、罗山、牙山、昆嵛山、招虎山等,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922.8米。境内河流众多,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辛安河等8条河流流域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烟台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岛岸线909公里,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和养马岛。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65.4毫米,年平均气温12.7℃,日照时数为2441.6小时,无霜期284天。

 

物产资源

 

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烟台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土特产品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烟台葡萄酒、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烟台海参等8种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大樱桃、莱州梭子蟹等19种产品获注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7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40多种,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菱镁矿、钼、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属“富集型”油区。

行政区划和人口

 

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及昆嵛山自然保护区,82个镇、6个乡、65个街道办事处,589个居民委员会、6171个村民委员会、6748个自然村。全市总面积1374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22.3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51.1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8.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66‰,死亡率为10.09‰,自然增长率为-2.43‰。

 

基础设施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515.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4公里。2009年完成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全市拥有港口10处,芝罘湾港、龙口港、莱州港、蓬莱东港等6处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全市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7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4个。2010年,全市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1亿吨、集装箱154.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3.2%10%,成为全国第十个货物吞吐量过2亿吨的沿海港口。2006年,开通了烟大铁路轮渡,形成了连通东北三省的海上铁路大通道,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771万吨。烟台空港于198410月开航,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与39个城市通航,烟台国际机场开通了至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和烟台—美国芝加哥—上海浦东国际货运航线、烟台—台北客运航线,开放了美国洛杉矶—烟台—韩国首尔第五航权,成为全国第八个、山东省第一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2010年,烟台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49.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3万吨,分别增长19.2%43.4%。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472.1万千瓦,2010年发电量233亿千瓦时。全市年供水总量8.6亿立方米,日均供水量240万立方米。建成了数字数据网、国际互联网、市话计算机管理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城乡全部实现通讯程控化。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295.2万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达到174.5万部和647.8万部,宽带用户79.2万户。

二、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实力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2264元,增长14.5%,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9462美元。

 

产业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34.5亿元、2566.5亿元和1457.5亿元,结构比例为7.6758.8933.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947.5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4.1%,比年初提高2.2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

 

2010年,全市完成国地税收入515.2亿元,增长24.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8%。在全市税收收入中,二、三产业提供税收的比重分别为63.9%3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8亿元,增长25.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23.9亿元,增长30.6%

 

 

 

工业经济

 

2010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21户,其中大中型企业34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82.4亿元,增长1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67亿元,增长22.1%,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20家,过百亿元的12家;实现利税1115.3亿元,利润857.2亿元,分别增长37.2%39%,利税过亿元的企业133家,过10亿元的12家。全市已形成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等现代产品集群。2010年生产汽车31.5万辆、微型电子计算机696.4万台、手机2372万部、葡萄酒27.1万千升、黄金356.2万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82件,中国名牌产品28个,山东名牌产品200个。

 

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会展、金融商务、房地产、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和文化创意等七大服务产业和重点城区、重点集聚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五大服务业载体。201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57.5亿元,增长20.3%;完成服务业投资1464.9亿元,增长36.3%,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4.1%。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4亿元,增长18.8%。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物流业龙头企业35家。2010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9466.6万吨,其中公路13500万吨、铁路1898万吨、水路4066万吨、民航2.5万吨。接待海内外游客3318.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31.2亿元,分别增长18.4%21.2%。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107家,国家旅游A级景区45家,其中拥有蓬莱阁旅游景区、南山景区等2个国家5A级景区,烟台山景区、张裕国际酒文化博物馆、牟氏庄园等114A级景区,3A级旅游景区12个,2A级旅游景区19个。2010年成功举办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各类展会103个,参会参展人数达到285万人次。到2010年末,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81.2亿元和2644.5亿元。全市软件及系统集成企业达到130多家,48家软件企业和258种软件产品通过了国家的“双软”认证。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启动建设。在2010中国(如皋)软件与服务外包峰会上,我市荣获“2009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政府推进奖”。

 

对外经贸

 

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37.8亿美元,增长27.7%,其中出口254.8亿美元,增长28.5%,进口183亿美元,增长26.6%。全市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43个,增长10%,注册外资19.2亿美元,增长11.8%。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2391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19.9亿美元,共有5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2010年新核准境外企业30个,协议中方投资额2.1亿美元,增长89.3%;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0569万美元,增长58.1%,完成营业额21896万美元,增长12.1%;外派劳务2681人次,增长7.6%。已与11个国家的18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

三、社会事业

 

科教文卫

 

2010年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2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奖45项。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十一五”以来,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96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省科学技术奖2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累计申请专利27947件。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所,在校学生14.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烟台是全国著名的“京剧之乡”、“鲁菜之乡”、“田径之乡”。海阳大秧歌、莱州蓝关戏、胶东大鼓和“八仙过海传说”等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06所,其中医院、乡镇卫生院276所。卫生技术人员3.6万人,病床床位3.4万张。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环境保护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7个,生态乡镇比例达到47%。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7.9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各类自然保护区24处。市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值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7%。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水库水质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河流均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较好等级,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符合国家标准。“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27.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和81条立窑水泥生产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SO2COD排放持续下降,连续5年完成省下达节能指标。

 

 

 

人民生活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8元,增长10.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16元,增长14.8%。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3.1万人,失业职工再就业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5%。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全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33个,总床位数1.5万张,集中供养率83.6%。全年共发放爱心救助金6120万元,救助困难家庭8.9万户,18万人次,救助困难学生2.4万人。已建成社会福利机构69处。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蓝色经济强市、创新活力城市、特色文化名城、和谐幸福家园。

 

 

 

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55:4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突破60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17%,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18%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做强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机械制造,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突破发展数控机床整机及功能部件、大飞机紧固件、空间飞行器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发展宽屏超大尺寸彩管荫罩等电子元器件,培育电力电子装置、专用工艺设备、专用检测仪器等产业化项目;食品加工,积极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葡萄酒、果汁、保鲜菜、水产品、畜产品、食用油、粉丝等系列产品生产加工水平;现代化工,以精细化工、盐化工、橡胶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MDITDI等系列产品。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重点发展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能源项目;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化工,积极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化纤、化工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节能环保,重点发展高效绿色照明产品、水源地源热泵、节电器、变频调速器等节能装备,推广等离子无油点火、海水淡化等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传感网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突出发展汽车、手机、电脑、船舶及海洋工程、葡萄酒、黄金、新型铝材、核电装备、聚氨酯、新型化纤等十个产品集群。

 

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领域,全面发展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养生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培育壮大服务业发展载体。按照突出特色、膨胀规模、打造品牌、提升层次的总体要求,着力培育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五大载体,充分发挥其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十二五”期间,集中培育14个重点城区、30个重点园区、30个特色街区、50户重点企业,每年重点推进50个重点项目。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果品、蔬菜、苗木生产,突出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烟台黄金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果蔬、渔业、畜牧业等特色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主要农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50号D座楼下东侧门市2号 邮箱:lnsdsh@126.com 邮编:110032 辽ICP备14007156号-1
电话:024-86851218-601 024-86851618 传真:024-86851618 商会QQ群:143060673 秘书处QQ:243818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