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临沂
临沂市
【城市概况】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南邻苏北。现辖9县3区,180个乡镇、街道,7167个行政村(居),1072.5万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平原、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
临沂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春秋时建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设沂州府。1950年设临沂专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设地级临沂市。临沂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于临沂城。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生长在临沂。历史上24孝中有7孝在临沂。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和珠算发明家刘洪等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先后在这里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山东党政军机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纵队、新四军、华东局机关、华东野战军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当时根据地420万人,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万多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模人物。
临沂是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农副产品产量高、质量好。有花生、黄烟、桑蚕、柳编、银杏、金银花、板栗、茶叶八大特色基地和蔬菜、果品两大优势产业。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3种,其中,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石英砂岩、陶瓷土、白云岩、花岗石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一位。旅游资源富有特色。蒙山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是国家4A级风景区;全长3800米的莒南天然卧佛被誉为“世界奇观”;沂水地下大峡谷全长6100米,被誉为“中国地下河漂流第一洞”;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王羲之故居、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平邑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
临沂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枢纽城市。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沪、日东、青兰三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330公里、2万公里,均居全省前列;市区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目前已开通航线15条,全市与外界的往来方便快捷。
临沂是商贸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全市现有各类交易市场1080多处,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000多亿元,其中临沂商城2010年交易额突破720亿元,在国内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市场格局。全市各类物流企业5000多家,物流网覆盖全国县区,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临沂是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增长2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4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761元、增长14.9%;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名列地级市第一位。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核验收,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等称号。
【201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50.3:38.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2%、1.3%、5.1%、1.3%和4.5%。
粮食连续第七年实现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16.2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粮食总产468.8万吨,增加12.6万吨,其中夏粮211.3万吨,秋粮257.4万吨。粮食亩产420公斤,增加3.2公斤。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花生总产80.8万吨,增长0.8%;水果总产182.9万吨,增长2.5%;蔬菜总产576.6万吨,增长1.4%;烤烟产量3.25万吨,下降32.3%;棉花产量1.3万吨,下降2.3%。全年累计发放良种补贴1.3亿元,种粮补贴5.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3亿元。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造林38.2万亩,其中,用材林7.8万亩,经济林8.8万亩,防护林21.6万亩。
牧渔业取得新发展。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7.8万头,家禽存栏6083.9万只,分别增长4.6%和13.3%。全年生猪累计出栏 548.7万头,增长6.5%;家禽出栏 1.64亿只,增长14.7%。肉类总产量68.8万吨,增长6 %;禽蛋产量28.5万吨,持平略降;奶类产量9.4万吨,下降4.9%。水产品产量12.4万吨,增长3.9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成效显著。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区发展到2855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区15个,省级22个,市级614个。环保养殖技术推广取得进展。全市生物环保养猪场1960处,环保养鸭场894处,环保养鸡场344处。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4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家,市级122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400余个。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863.6万千瓦,增长6.2%。农用运输车9.7万辆,拖拉机38.9万台。新增稻麦联合收获机48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21台,分别达到6026台和2030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8.4万亩。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新认证绿色食品176个、有机食品103个、无公害农产品56个,“三品”认证累计达到801个。全年农药使用量1.63万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43.4万吨,农村用电量32.1亿千瓦时。
二、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93.5亿元,增长16.4%。制造业、支柱行业、骨干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6.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23.7%;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八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851.5亿元,增长16.9%。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897家,同比增加234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53家,增加1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12.5亿元,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22%,比年初提高2.31个百分点。
工业效益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19.9亿元、利税409.9亿元、利润280.8亿元,分别增长28.3%、31.7%和34.8%。726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增加178家,其中过亿元企业39家,增加10家。
建筑业生产规模扩大。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36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5.3亿元,增长29.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77.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498.7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张,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1408.3亿元,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23.5亿元,下降4%;第二产业718.4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666.3亿元,增长28.7%。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项目1385个,完成投资936.6亿元;过亿元项目469个,完成投资557亿元。工业投资完成692.7亿元,增长29.1%。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55.9亿元和422.1亿元,增长70.7%和22.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62.4亿元,增长98%。房地产开发保持理性增长。房地产投资完成158.2亿元,增长8.1%。商品房销售面积459.2万平方米,增长22.7%;商品房销售额129.2亿元,增长42.8%。
四、国内市场、物价和外经外贸
消费市场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2亿元,增长19%。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857亿元,增长19.5%;乡村实现零售额300.2亿元,增长17.5%。家电下乡和减收汽车购置税等优惠政策带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8.9万件,实现销售额16.1亿元,审核通过补贴金额2.1亿元。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消费型汽车25.3万辆,实现零售额209.8亿元,增长27.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升2.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0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升11.5%。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升4%。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出口额28.3亿美元,增长29.2%;进口额19.4亿美元,增长57.6%。全市出口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6家,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43家,合计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2.4%,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程机械、园林机械、医药化工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达到3.5亿美元,同比净增1.1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境外投资居全省前列。外经企业新签承包劳务合同17份,营业额1.7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和29.9%。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37个,实际利用国外资金3.27亿美元,增长7%。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临港经济开发区获得省政府批准,搭建了对外开放、承载项目的新平台。
五、民营经济、招商引资
民营经济在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6.1%;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3亿元,增长19.4%;民间投资1167.9亿元,增长27.5%;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2.9万家,个体工商户22.3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759.2亿元,增长25.4%。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81.7%。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市外招商项目736个,到位资金251.9亿元,增长23.5%。在建5000万元(境外600万美元)以上招商项目484个,实际到位资金212.1亿元。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74个,到位资金151.9亿元。企业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2010年山东龙岗旅游集团在美国OTCBB证券市场(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成功上市,是我市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旅游企业,实现了我市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境外上市的新突破。2010年全市有2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31.7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3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9.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4.1%;货物运输量2.74亿吨,货物周转量809.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5%和1.5%。航空货邮量2019.1吨,客运量57.3万人次,分别增长73.8%和80.2%。
年末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55家,其中4A级旅游区15家,3A级旅游区21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示范点21家;旅行社9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星级酒店6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8家;星级餐馆2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2.7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0.2%;接待海外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16.7万美元,分别增长42.3%和49.4%。实现旅游总收入237.8亿元,增长30.5%。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8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分部门组织收入看:国税组织收入22.2亿元,增长23.2%;地税组织收入55.4亿元,增长27.1%;财政组织收入37.9亿元,增长26.7%。财政支出236.5亿元,增长26.2%。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分别增长42.8%、23%、33.8%、33.6%和29%。
国、地税收入合计190.1亿元,增长29.8%,其中国税收入118.4亿元,增长31.2%;地税收入71.8亿元,增长27.6%。全市纳税百强企业(集团)纳税85.1亿元,占国、地税收入的44.7%,其中有23家企业(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金融业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15.1亿元,比年初增加352.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390.2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8.2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41.8亿元;中长期贷款5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5亿元。全市开展业务的28家担保公司全年新增担保额80.5亿元,增长72.4%。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6.3亿元,增长3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9亿元,增长42.5%;人身险保费收入52.4亿元,增长36.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5.3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0.1亿元,增长24%;人身险业务赔付5.2亿元,下降40.8%。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省级85项,市级115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全年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专利2287件。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37家、市级122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资源整理力度不断加大。成功组建了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并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临沂中心和山东省科学院临沂分院。以三个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全市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6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4.6万人,初中生13.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在校巩固率均为100%。招收高一新生5.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7万人,6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2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9万人,304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9.2万人,1639所小学在校生74.3万人。
文化艺术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城区加快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兵学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五大影视基地,相继推出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分别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民间秧歌“龙灯扛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世博园“山东周”民间艺术巡游展示活动。2010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获得地级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把我市列为全国五大文明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了重点宣传推介。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7%和98.67%。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8.5枚,铜牌23.5枚。在二十二届省运会上取得金牌和总分双突破,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临沂·莒南)红色运动会和2010年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健身活动300余次,完成500个村的全民健身设施安装。健身组织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建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健身活动站点600余处,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多人。体彩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量实现3.2亿元,贡献体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淮河流域7个考核断面中4个达标率达到100%,其余三个达标率超过90%,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民心工程要求。在国家对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考核并取得了淮河流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沂河、沭河等干、支流建设和修复湿地21处,提高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保障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建成武河万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邳苍分洪道等3条跨省河流水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期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家企业荣获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有5家企业、2人获得市长质量奖。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达7个;新增山东名牌产品12个,复评13个,累计达109个;新增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复评2个,累计达11个。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49起、死亡354人、受伤490人、经济损失305.6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1%、9.2%、11.9%和2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45起、死亡341人、受伤478人、经济损失222.1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4.6%、6.8%、14%和12.7%。
十、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4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934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761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935元,增长9.7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2.2平方米,分别提高0.5和0.6平方米。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2.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1万人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3万人、22.5万人、224.4万人、191.8万人、47.1万人、83.6万人和42万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稳步发展。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3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29.9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16.9万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9.9万份。劳动争议仲裁进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结案各类劳动争议案件2919起。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全年全市城市低保对象2.98万户、6.85万人,发放低保金1.2亿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20.7万户、30.9万人,发放救助金2.6亿元;农村五保2.82万人,投入供养资金6509.4万元。
【临沂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眼于新一轮产业发展布局,高起点对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高起点对接海洋经济发展市场需求,高起点对接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尽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立足我市优势领域,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和信息等四大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要以关键人才和核心技术为依托,以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推广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污泥减量环保设备、光伏发电设备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产业化。新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负荷小的新型原料药,加快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提升我市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新材料产业要加强科研投入,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与电子信息、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的高端产品。信息产业要加快培植高成长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重点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化工、木材加工、建材、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要坚持规模化与高端化相结合,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数控机床和精密铸造、液压件等配套零部件产业,打造位居全国前列的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食品产业要依托特色优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粮油、肉禽、罐头、生物糖、焙烤食品及果仁、果蔬、饮品等绿色保健食品加工业,实现农业种养殖大市向食品加工业强市转变。化工产业要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生态化为目标,打造一批循环经济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木材加工产业要以整合提升为重点,以产品高档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建材产业要以节能、节地、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干法水泥、精品陶瓷、高档玻璃、优质石材、新型墙体材料及装饰装修材料。冶金产业要发挥临港区位和矿业资源优势,以改造提升和淘汰落后为重点,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重要腹地。纺织服装产业要增加先进装备引进、研发设计、质量标准、展示营销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档次,培育纺织服装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重点发展六大现代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商贸物流业要重点提升市场档次、完善市场体系、规范管理服务、扩大对外贸易,科学布局地产品加工园区,整合提升物流资源,改善提升会展业发展软硬环境,不断创造中国市场名城新优势。金融保险业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将临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旅游业要坚持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旅游区,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资源强市跨越。房地产业要逐步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建设集住宅、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科技信息服务业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家庭服务业要加强技能培训,拓宽从业渠道,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加快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粮油生产,确保粮油安全。统筹实施水利骨干项目、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粮食仓储物流和加工能力八大工程建设。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原则,大力培育专业村、专业乡镇、专业区域,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坚持产业化带动与重点区域带动相结合,加快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油料、中药材、食用菌八大产业振兴,带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50号D座楼下东侧门市2号 邮箱:lnsdsh@126.com
邮编:110032 辽ICP备14007156号-1
电话:024-86851218-601 024-86851618 传真:024-86851618 商会QQ群:143060673 秘书处QQ:243818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