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国泰民安-泰安


泰安市

 【城市简介】

 

    (一)历史文化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 早在 5万年前有人类生息繁衍。5000年前产生了繁盛的大汶口文化。夏商时泰安分属青州和徐州,周代时分属齐、鲁两国。秦朝时归齐郡。公元前200(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剌史部, 郡制始置博县(今市岱岳旧县村);公元前69年移至奉高(今市岱岳故县村);北魏时又移至钜平(今市岱岳大汶口镇)。北齐时改为东平郡,郡治置博县。隋至宋代未设单独行政区。金初设泰安军;公元1182年(金大定22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元时仍为州,始隶东平路,后隶中书省。明代隶济南府,公元1724年(清雍正13年)设泰安府,隶山东省布政使司。泰安建城至今已因千年,是历史文化名城。

 

    (二)地理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东经116°20ˊ~117°59ˊ,北纬35°38ˊ~36°28ˊ),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面积7762平方公里,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43万人,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三)气候条件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市平均气温为12.9℃。年内7月份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为-2.6℃。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27.5℃。

 

    (四)自然资源

 

    全市有土地7762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8公顷。泰山地区资源丰富,有煤、铁、岩盐、石膏、硫磺、蛇纹石、碧玉等矿藏,泰山板栗、核桃、肥桃、汶香附、鹿角菜、泰山灵芝、白首乌、泰山赤鳞鱼等土特产,驰名中外。泰山花岗岩,结构紧密,质地细腻,五彩缤纷,经加工而成的红、黑、绿、花、海浪石等板材,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高级建筑装饰材料

 

 

   经济状况】

 

    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同比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全市对外贸易明显下滑,全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10.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6%。其中,出口7.1亿美元,进口3.7亿美元,分别下降23.4%36.9%,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0.710.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5.3亿美元,下降25.4%;加工贸易出口1.8亿美元,下降16.9%

 

    利用外资形势有所缓和。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29个,比上年增加11个。合同外资额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增长8.8%,增幅较年内各月明显提高;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61万美元,下降44.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略有萎缩。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1218个,比上年减少500个,合同额5.9亿美元,增长0.4%,完成营业额3.8亿美元,下降 7.5%;外派各类劳务和研修生16746人,期末在外32417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0.3%0.1%

 

    旅游业异常活跃。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4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1亿元,分别增长 25.6%31.1%。其中:国内游客2321.8万人次,旅游收入177.8亿元,分别增长25.6%29.9%;境外游客24.1万人次,增长 26.5%,旅游外汇收入15050.2万美元,增长58.1%

 

    【人文社会】

 

    (一)科技教育  泰安市是山东省三大教育中心之一,有8所大学、35所中等职业技工学校,人力资源充裕。全市40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00项获得市级科学技术奖。科研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63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全市80%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26家。

 

    (二)医疗卫生 泰安市有综合医院15家,其中三甲医院2家,三乙医院4家,医疗保健设施齐全。

 

    (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收缴各项保险费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5万人、48.2万人、151.0万人、60.9万人和53.5万人,收缴保险费分别为29.3亿元、1.9亿元、13.5亿元、1.4亿元和5931万元。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36.3亿元,增长24.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展顺利。农村养老保险有效参保农民达到101.5万人,当年收缴保费1.7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58.9万人,参合率达到98.9%,提高0.4个百分点。

 

    (四)人居环境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9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2元,比上年增长9.8%;人均消费性支出12319元,增长5.0%,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4.6%。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70元,增长8.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5630元,增长17.3%。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2009年,新建廉租住房10.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5.1万平方米,其中市区新建廉租住房4.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8万平方米,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扎实开展城中村改造建设,泰城有17个村居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额23.2亿元,开工231.6万平方米。

 

    (五)生态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共有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2个乡镇获得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9个。建成绿色社区4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6个;建成绿色学校125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9个;组织2个镇、3个村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示范村镇建设试点。

【投资环境】

 

    (一)基础设施

 

    泰城以“六路、两水、三大项目、四项整治”为重点,组织实施了新一轮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了“道路环境、居民小区、小街小巷和城中村”四项综合整治。交通方便,基本设施完善,纵贯泰安市辖区内的主要交通干道有三条国道,北京到上海、北京至福州两条高速公路,北京至上海客货铁路,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可直达国内重要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距客货运站—泰山站8公里,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90公里,距青岛港300公里、日照港200公里。

 

    (二)人力资源

 

    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6.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万人,安置就业特困人员85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低于3.8%的控制目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在岗职工51.8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3.2亿元,分别增长2.1%19.4%

 

    (三)城市基础设施

 

    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泰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9.5%。截至年末,泰城拥有公交标准运营车辆814标台,实有出租车1292辆。

 

    (四)投资优惠政策

 

     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国内外客商在泰安投资生产经营项目,可享受十年财政奖励政策,按企业新增纳税形成的地方财力计算,前5年由同级财政按30%给予奖励,后5年按20%给予奖励;投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对泰安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再给予增加10%的奖励。

 

    在用地扶持方面,对于生产经营性项目政府视情况给予一定支持。对于国内外客商投资的新建项目、高科技项目、工业重点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方面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

 

    (五)重点投资产业

 

    工业方面

 

    1、输变电设备产业。我市输变电设备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电力电缆、高压开关、变压器等主导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产品总体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行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目前,我市共有以特变电工鲁能泰山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泰开电气有限公司、山东鲁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骨干生产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今后,重点发展交联电缆、高压开关、变压器、互感器、组合电器、电站自动化装置等系列产品。加快自主研发高压电缆附件、智能型110kV以上高压电缆、10kV以上直流电缆;500KV系列断路器、互感器、组合电器;220kV500kV级油浸电力变压器等新产品,并将泰安建成国内重要的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

 

    2、汽车产业。我市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比较优势,是省政府确定的八个整车生产区之一和八个零部件生产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改装车、专用汽车、汽车起重机、特种车为主的整车及改装车产品系列和以汽车散热器、水泵、轮毂、轮胎、软轴软管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系列以及以装载机、叉车、多功能工程机、吊管机为主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目前,全市汽车工业主要有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九家整车或改装车生产企业,泰安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等二十三家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泰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十三家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

 

    今后,汽车产业重点发展专用车、乘用车、特种车、汽车起重机、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六大类产品。

 

    3、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是我市新兴的骨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以无碱玻璃纤维产品为主导的复合材料产业,以纸面石膏板为主导的石膏新型建材产业,以土工格栅、土工织物为主导的土工合成材料产业。拥有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泰峰塑料土工材料有限公司等65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家。

 

    主要产品有玻璃纤维纱、短切毡、湿法毡、玻纤织物、土工材料、纸面石膏板、玻璃钢、纳米碳酸钙、碳纤维、钴酸锂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高技术新材料。其中无碱玻璃纤维产量达到35万吨,跻身世界五强;石膏板产量4亿5千多万平方米,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20%

 

    今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玻璃纤维、玻璃钢、纸面石膏板、土工合成材料、碳纤维等产品,将建成全国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

 

    4、化工产业。我市化工行业起步较早,是传统产业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主要产品有化肥、农药、橡胶轮胎、医药制剂等共6大类数百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

 

    今后,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尿素、纯碱、感光材料、轮胎、农药、染料等产品。

 

    5、食品产业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各类食品工业企业181家,主要分布在肉禽加工业、乳制品制造业、酿酒业、粮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软饮料业、调味品制造业等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全行业拥有省级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

 

    今后,我市食品产业重点培植蒙牛、生力源、银宝、富世康等食品企业,到2011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7家,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利税29亿元,年均递增18%

 

    6、纺织服装产业

 

    我市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家,形成了以棉纺织为主,兼有毛纺、针织、服装及印染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全行业拥有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9个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

 

    今后,我市纺织服装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档纱线、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面料、名优服装、家用纺织品等产品,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利税37元,年均增幅25%

 

    农业方面

 

    泰安是中国重要的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畜禽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播种面积22万余亩,认证面积、基地面积和产量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今后,我市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实施优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加强粮食调控管理,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发展有机蔬菜、苗木花卉等优质、高效、安全、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奶业富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旅游服务业方面

 

    泰安市依托泰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18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正相继建设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盐海神汤、宝龙特色餐饮街、万龙特色旅游休闲购物街、泰山实景大型演出、城市旅游标识系统、高星级酒店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围绕“吸引人、留住人”,不断完善泰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功能。

 

    今后,我市将紧紧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努力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抓好泰山景区、泰城城区休闲、旅游度假区、泰山东麓、徂徕山景区、莲花山景区、东平水浒文化景区等景区景点的开发与提升。引进、培强、做大一批旅游骨干企业,着力抓好高档星级酒店、特色餐饮美食街、旅游购物休闲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城市停车场、景区和泰城旅游标识,完成泰山连接徂徕山快速通道建设,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提高旅游产业各要素服务水平。

 

    文化产业方面

 

    泰安是一座积淀了五千年泰山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象征华夏大地“国泰民安”的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泰安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了加快经济文化建设进程,我市确定了“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今后我们将开展对泰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以泰山文化为品牌的泰山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新的增长点。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50号D座楼下东侧门市2号 邮箱:lnsdsh@126.com 邮编:110032 辽ICP备14007156号-1
电话:024-86851218-601 024-86851618 传真:024-86851618 商会QQ群:143060673 秘书处QQ:2438181738